作者:台北市立大學 余沛錞 博士生
60 世代的困境
我出生於 60 年代,受到 40 、50 年代成功世代的壓迫(不是真的壓迫,而是他們的成功之路難以被複製),70、80 年代年輕世代的新新思維的衝擊(長江後浪推前浪,60 世代死在沙灘上~哀),深深覺得 60 世代的人要出頭天,真的很難。
在歷經三年多博士班修業的摧殘後(面對工作、家庭、修業,蠟燭三頭燒的窘境),看到蔡校長與楊醫師成功經驗的感動,希望能親身蒞臨,體驗課程,於過程中尋找自我歸屬感。
以前,對於卡內基的教育訓練,非常憧憬,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成為那樣專業有素的講師。因此,對於溝通的課程特別的興趣,加上楊醫師、蔡校長歷經上百場的實戰經驗,讓我無法拒絕的來上課了。我先生是始作俑者,也是開啟我與這次課程的因緣(他是蔡校長的粉絲)。
去年 11 月在博士資格考考完,但尚未得知是否通過時,先生就鼓勵我報名,將僅剩的一點錢繳報名費(下個月孩子的教育費都尚未有著落的狀態下,做了一個衝動的決定)。事後與好友姚俐瑩(以前我們是同事),提到要參加蔡校長的課程,沒想到她與蔡校長是舊識,他的老公也是我的好友黃信彰(肯默整合行銷創辦人,他在 10 多年前創業),都曾經與蔡校長認識,因此更加深我對課程的興趣。
課程內容讓我大開眼界
我報名的初衷,是希望增進演講技巧與溝通的方式,期盼有助於博士論文口試,以及日後的教學活動。
課程中筆記(重點、楊士比亞曰、講者無私精華的分享等)、學員反饋(29 位學員及講師的專業建議)、與講師互動(立即的 Q&A)、小組競賽(增加小組成員互動),以及 3 分鐘的實境演講訓練(讓人忘記時間的存在,只注意到心跳的急促與「怦然心動」的當下)等等方式,都讓我大開眼界。
對的態度與對的方法,能將議題深入人心。
從蔡校長一開始的 DEMO,將枯燥與優質的演講表演一次給學員看(深厚功力的展現);讓大家思考面對不同聽眾所需要的團隊動力、換位思考、異業學習等方式;TED 十誡(破除演講成功的迷思);專業演說的準備工作,有量、有趣、有創意(對症下藥),尤其敬佩楊醫師在專業工具上的投入與投資(真所謂,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);最後,分享如何創造機會與搭建舞台,其中最重要的是,身為一個演講者,要勇於面對錯誤的說明(也要避免犯錯),以直接道歉的方式來化解(我認為,這是從錯誤中學習的正確態度)。
應證蔡校長與楊醫師的演講,應用對的態度與對的方法,說服大眾,能將議題深入人心。
透過新思惟產生多元連結
我個人最大的收穫是看到 29 位學員的演講內容與功力(其中 Carrie 沒聲音,沒發表,不過我也很期待她的演講)。而我最大的失落是,我的衣服與議題有事先好好發想(校長!我有用心準備呀),但因自己功力不到,並未將所有資訊講完的遺憾。
最後加點題外話,前面說了,我家先生是蔡校長的粉絲,所以每天都會追蹤新思惟的動態,我也因此有機會與黃世宜老師見面,聽到她的演講(歐洲華語教學現狀,與我在銘傳大學華語中心工作有連結)。
期盼,新思惟國際以知識無價的遠景,為知識實務開啟一條新方向。(編按:我們會繼續努力,謝謝您的鼓勵!)
最新活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