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 / 1 / 16

很新思惟但又有別於以往新思惟風格的課

 

作者:門諾醫院 腎臟科 李坤峰 醫師

 

 

左起:蔡久喬老師、蔡依橙講師、李坤峰醫師、楊斯棓講師

左起:蔡久喬老師、蔡依橙講師、李坤峰醫師、楊斯棓講師

 

 

為什麼會想報名演講工作坊

 

我曾經在某個場合分享,想學簡報的初衷是:希望大家在我演講時把焦點放在投影片上,而不是我,這樣我會比較不緊張。但是經過蔡校長和勳哥的指導,製作的投影片在吸引大家的目光後,「我」反而又變成焦點了,這完全和我當初自以為是的設想完全翻轉。

 

我自知上台時仍有許多缺點,但這些缺點會被眾人對投影片的讚美聲蓋掉,其實我反而希望有人能回饋改進的建議、或者需要加強的地方。雖然多多少少對自己的缺點有大致的了解,但是若能讓專業人士來點評,甚至能有個機會讓台下的所有人直接回饋,會更好。而這堂課的設計就正中了我的需求。

 

 

意外一:課前就在緊張了

 

報名時沒想到的是,這是我第一次上新思惟的課,「課前就在緊張了」!

 

這個工作坊在上課前,就已經開始上課。新思惟其他的工作坊最多就是繳一份投影片,課程中的實作時間就會讓你收穫滿滿;再不然用放空的心情直接去上課也是可以的,上課中就會教到你會為止。這次會讓我這麼緊張的原因就在於要準備一段三分鐘的演講

 

短短的三分鐘,要講什麼?光在決定題目這一點就讓我卡很久。「專業的醫學知識」,這對我很容易,但在場是不同專業領域的人的集合體,準備起來的難度反而更高。「一般的醫學常識」,好像可以,但我知道聽眾想聽什麼嗎?「從我自身的體驗出發」,但是我有什麼值得分享的主題嗎?光是決定主題就讓我傷惱筋,前後換了三次,才定下這次要講的主題。

 

定下主題之後,下一個難處又出現了!三分鐘可以講多少內容?要做幾張投影片?故事該怎麼說?怎樣才有說服力?要放轉折點嗎?要條列式講嗎?太多太多東西要考慮了,這是我以往準備一小時的演講不太在意的地方,但限時三分鐘反而讓我考慮到更多。「一定要有所取捨」是讓我課前學到最多的地方。

 

 

意外二:超忙碌的中場三小時

 

我第二個沒想到的是,在「新思惟演講大賽」的那三個小時,是如此的忙碌。以往的互動實作課程,步調要快要慢,自己可以調整。但是在「新思惟演講大賽」時,短短 5 分鐘的時間裡,要即刻寫下自己對其他伙伴的觀察,實在很不容易。雖然我很早就上台了,但整個三個小時中神經都是緊繃的。

 

付費上課,看眾多的素人演講很無聊嗎?一點也不,反而很有意思:學習如何看別人的優缺點,還有從即刻的大師講評中,學習自己沒看到的點。一場場 5 分鐘快速的學習步調,當觀察到的優缺點也在大師講評中聽到時,此時心裡也會覺得自己從中進步了。

 

在場的伙伴們都好厲害,寫給我的建議都讓我覺得很受用,也因為大家對我的某項缺點有一致性的共識,就靈機一動做了小小的統計,讓我拿到評論王的獎項(意外地集到第二張新思惟獎狀,新思惟的獎狀很難拿的到耶 XD)

 

 

意外三:伙伴間的聯結力量

 

我第三個沒想到的是,這是我所參加過的新思惟課程中,同梯伙伴間彼此聯結力量最強烈的一次。(編按:李醫師參加過三種新思惟小班工作坊)

 

楊醫師第一堂課的分組就讓場面熱了起來,三個小時的彼此評論讓大家有了再鏈結,加上楊醫師課堂中提到的「connection」,總總的因素讓我感受到有別於以往新思惟課程中的聯結力量。課堂後在 FB 上的討論、彼此打氣、相互加好友,甚至有學員當天晚上就發文寫心得,這樣的熱況也是我以前沒有感受到的。

 

對於蔡校長和楊醫師的課程內容,我反而在這篇心得中沒有著墨太多,因為課程的內容是連貫的,楊醫師也在互動的過程中串出整體的概念。「楊士比亞曰」就在一整天的課程中靈活貫穿且實際操作著,寫再多都沒辦法在文字中清楚描述,這是要親自在現場才能強烈感受到的。

 

若要用一句話來形容這堂課,我會說:一堂很新思惟但又有別於以往新思惟風格的課。讚!

 

 

最新活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