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 / 10 / 23

在新思惟見識到說服力的力量

 

作者:黃偉俐診所 陳品皓 心理師

 

 

20151018_SPEAK_244

 

 

在參加新思惟的課程前,我已經歷將近百場演講,從小學生到社區老先生,我全都摸過一輪。喔不,是接觸過一輪。儘管嘴巴上不說,但我心中仍不免暗自以演講職人自居。

 

然而就在步出新思惟講堂的回家路上,我腦海中卻是揮之不去的陣陣驚喜與震撼,驚喜的是如獲至寶的知性喜悅,震撼的是我過去竟如此沒有自知之明,要改、要改。

 

 

心裡位置的持續轉變,令人暢快不已。

 

從蔡校長略懂略懂的簡報對比精采呈現,再到楊醫師的團體分組、遊戲競賽、搶答積分與各式手法的精妙運用,我也在過程中不斷嘗試拆解這些現象後的元素,體驗著自己以聽眾為視角的心境變化。

 

我看著自己與學員們從一開始的矜持靜默,到後來競相回應,已然從一個被動聆聽者轉移到主動參與者,再促發為知識探索者的角色,這中間的心理位置轉變,令我訝異也暢快不已。

 

 

新思惟驚人的說服力量

 

身為一個研究人類行為、促進心理健康的臨床心理師,「動機」始終是我關注的主題,因為心理治療的改變要素之一,便是來自於個案自身動機的活化,然而實際情況遠比字面描述來得更為困難與複雜。

 

猶記得幾年前的一個暑假,我在家中流著滿身大汗,一邊陪家人觀看購物頻道中的銷售人員口沫橫飛地賣著羽絨棉被,一邊內心竊自笑著,這不合宜的季節與商品搭配,懷疑怎麼可能會有人買單,而在一個月之後……棉被,就寄到我家來了。

 

我當時對於整個購物行為的心理歷程感到興趣盎然,沒想到在這次的新思惟講堂中,我從蔡校長與楊醫師的身上再度見識到說服力的力量。

 

而核心的關鍵,我相信除了講者的魅力與知性,滿足學員們的需求之餘,更不時從人性的角度思考如何將其轉為促進的動力,而非滯礙的阻力。動力與阻力的換位思考本身便是值得學習的模範。

 

 

你願意為了演講的品質,做到什麼程度?

 

RAND(蘭德)公司資深研究員 Simen Sinek 在 TED 中曾經表示:「People don’t buy what you do, people buy what you believe」。在我的經驗中,我亦相信如是。往往能夠感染人們的話語,並非出於理智的組合,而多半是來自信念的傳遞。而信念是建基於生活歷練、知識累積與深刻反省的人文素養底蘊下而昇華為態度的呈現。在此次的工作坊中,除了技巧的學習,也是價值的傳遞,活動過程中不斷有一個問題衝擊著我:「你願意為了演講的品質,做到什麼程度?」

 

我很喜歡楊醫師分享的幾句話,之所以喜歡是因為他打中了我的盲點:「一場演講要有效(含金量要夠)、有趣、不接受命運安排,也要捲入你的聽眾。」在我過去的演講經驗中,往往習慣先去思考如何營造愉快的氛圍、怎麼讓學員開心,所以會花不少心思去鋪陳笑點,然而當拿捏失了比重,準頭也就跟著偏頗,讓活動只顧慮形式,而忽略了演講中的核心元素:學習。

 

 

這不是關係的結束,而是祝福的開始。

 

《演講技巧與溝通工作坊》,提醒了我許多過去該注意,而未注意的要點,也擴充了許多日後值得嘗試的方法與技巧,更重要的是透過蔡校長、楊醫師與每一個學員的示範與展現,我以一個純聽眾的視野,愉悅而投入的走過一場豐富的學習之旅,儘管活動終有落幕,但對一個講者而言,這不是關係的結束,而是祝福的開始。

 

感謝新思惟,感謝蔡校長、楊醫師、同組組員與每一位學員,再會。

 

 

最新活動